当前位置: 首页 > 医疗版 > 医学评论 > 信息
编号:11418551
该“下课”的是谁?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7年4月3日 《中国医药报》 2007.04.03
     有人说,林光常的观点之所以受到追捧,是因为他在演讲时运用了营销方式中的“恐吓”式宣传,贩卖健康概念,获取利润。姑且不论此人目的如何,给内地带来的冲击波却是不言而喻的,否则,也不会有业内大名鼎鼎的15位专家、学者联手撰写文章反对此人观点。

    为什么一个人的观点能带来如此大的影响?笔者认为,他迎合了公众解决温饱之后追求健康生活的心理。近年来,饮食安全问题不断被曝光,公众对此忧心忡忡,如惊弓之鸟。此时,抛出一个颠覆传统、标新立异的观点,很能迎合已经“弱不禁风”的公众心理。

    一方面,公众渴望得到科学的健康知识,另一方面,却很少有哪个部门、哪个专家、学者做健康知识普及的播撒者。也许,在业内人士看来,这些健康知识都是“小儿科”,都是显而易见的道理,印几张宣传画、发几本小册子就可以搞定,大不了编写几本类似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之类的书籍,内容翔实,足够公众查阅了。可是,他们没有想到,这些宣传画册、书籍中如同清规戒律般缺乏感染力的文字,又怎么能让公众感兴趣呢?更不用说考虑用哪种营销方式来推广这些干巴巴的文字了,难怪给另类“言之凿凿”的理论以可乘之机。

    其实,正如专家所言,“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,广大居民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行为正经历着巨大的转变。在这个关键时期,社会需要大批健康教育专家,指导居民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”。此时,如果我们的健康教育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,把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“白话文”般“翻译”给公众,甚至掰开揉碎了讲,再配合适当的营销方式,到公众中去做饮食安全的“宣传书”“播种机”,那些标新立异甚至哗众取宠的理论怎么可能有市场呢?我们的公众怎么可能不是防止不安全食品侵害的一道道堤坝呢?

    应该说,感谢林光常给我们健康科普市场带来的冲击,那些拘泥、刻板、老套的科普宣传方式,到了该“下课”的时候了,我们的食品安全教育,到了该研究如何才能深入人心的时候了。

    (小冬), 百拇医药